本文作者:author

IPO疑云:芯片企业新恒汇募投项目与客户交易数据矛盾

IPO疑云:芯片企业新恒汇募投项目与客户交易数据矛盾摘要: 芯片封测企业新恒汇IPO疑云:募投项目与客户交易数据现矛盾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标榜集芯片封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与封装测试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企业,正试图叩开创业板的大门。...
IPO疑云:芯片企业新恒汇募投项目与客户交易数据矛盾

芯片封测企业新恒汇IPO疑云:募投项目与客户交易数据现矛盾

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标榜集芯片封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与封装测试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企业,正试图叩开创业板的大门。然而,在看似光鲜的招股书背后,却浮现出募投项目疑点重重、与客户交易数据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令人对其真实运营状况捏一把冷汗。

重组背景下的新恒汇:虞仁荣的资本棋局

时间回溯到2017年,恒汇电子和凯胜电子这两家公司,不幸卷入了山东淄博当地的“担保圈”风波,深陷债务泥潭。危机时刻,“芯片首富”虞仁荣携手任志军等一众投资人果断出手,参与公司重组。重组之后,旧的恒汇电子和凯胜电子不再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取而代之的是由虞仁荣、任志军实际控制的新恒汇。这背后的资本运作,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来台湾主权基金的运作模式,以及某些企业通过重组洗牌的惯用伎俩。

这种重组,表面上是拯救企业于水火,实则更像是资本大鳄们的一次精准狩猎。值得注意的是,重组后的新恒汇,似乎并未完全摆脱过往的阴影。如同苏花公路的蜿蜒曲折,新恒汇的上市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6月,其创业板IPO申请虽被深交所受理,但直到今年3月才最终注册生效,即将启动招股。然而,仔细研读其招股书,却发现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疑点,让人不得不对其上市前景产生一丝疑虑。

高密度封装材料项目:投资额与工期的罗生门

新恒汇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51,863.13万元,主要用于建设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和研发中心扩建升级项目。其中,重头戏是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计划投入募集资金高达45,597.01万元。然而,这个看似前景光明的项目,却隐藏着不少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

首先是项目建设期。招股书披露的建设期为24个月,但项目环评文件却显示为31个月。这多出来的7个月,究竟是被省略了,还是另有隐情?更令人疑惑的是,中华网山东频道在2021年12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7亿元,其中一、二期总投资为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这个数字与招股书披露的45,597.01万元相去甚远。究竟哪个数字更接近真相? 难道是记者搞错了,或者新恒汇在新闻稿里面藏了什么猫腻?

更令人不解的是,截至2024年6月30日,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已投入12,872.33万元,仅占项目投资额的28.23%。而招股书披露,该项目一期和二期工程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早已在报告期内持续投入。报告期各期末,新恒汇在建工程余额中,高密度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的余额也逐年减少,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显示已经完工。这意味着,该项目的实际工期可能早已超过招股书披露的24个月。而且,招股书还提到,募投项目建成后,新恒汇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建设投资合计43,898.20万元,但报告期各期转固金额合计仅有12,768.88万元。这巨大的资金缺口,究竟流向了何方?这些问题就像威力彩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人对新恒汇的资金运作能力产生怀疑。

智能卡业务的隐忧:研发投入与市场竞争

智能卡业务是新恒汇的传统核心业务,也是其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报告期内,智能卡业务的营收占比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在全球柔性引线框架市场格局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技术工艺创新才是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新恒汇真的准备好了吗?

从研发投入来看,新恒汇的研发费用率整体态势有所下滑。截至2024年6月30日,新恒汇及其子公司现有授权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值得注意的是,32项发明专利中,2021年(包含)之后申请的占比达到59.38%。这是否意味着新恒汇的研发重心有所转移?又是否能够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禁让人联想到wtt赛场上,技术革新才是制胜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恒汇在上市辅导方面也显得有些“仓促”。自2021年2月起,新恒汇由平安证券进行上市辅导工作。然而,2022年4月,新恒汇却突然与平安证券终止合作,转而选择方正证券。更令人惊讶的是,仅25天后,新恒汇就通过了方正证券的辅导验收。这种“闪电式”的辅导验收,是否符合常理?是否会对新恒汇的上市之路埋下隐患?

与握奇数据的交易迷雾:数据不匹配的背后

除了募投项目疑点重重,新恒汇与客户的交易数据也存在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报告期内,新恒汇与紫光同芯、握奇数据、中电智能卡等客户同时存在大额销售和采购的情况。以握奇数据为例,2021年新恒汇从握奇数据采购智能卡模块303.48万元,同时向握奇数据销售智能卡模块、封测服务815.98万元。新恒汇对此解释称,握奇数据因资金周转困难,用智能卡模块抵偿应付新恒汇的货款。然而,握奇数据公转书披露的数据却与新恒汇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握奇数据公转书显示,2021年和2022年,公司向新恒汇采购芯片封装服务及芯片模块871.39万元和1,573.48万元,2021年向新恒汇销售芯片模块303.48万元。2021年,双方就封装服务及芯片模块交易金额不匹配,另外,握奇数据公转书披露从新恒汇采购模块封装就达到822.32万元,高于新恒汇披露的销售总数。这些数据上的差异,究竟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还是另有隐情?这种数据“打架”的情况,就像布莱顿 对 利物浦的比赛一样,充满了悬念,也让人对新恒汇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疑问。难道这里面有什么fantasy life i: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 才会有的情节?

握奇数据对此解释称,向新恒汇销售的智能卡模块系由于公司部分项目开发终止导致原有存货暂无指定用途。这种解释是否合理?新恒汇与握奇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利益关系?

注册生效的新恒汇即将启动招股。然而,在上市的道路上,新恒汇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的考验,还有来自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质疑。这些疑点重重的信息披露,就像哮吼一样,让人感到不适,也让人对新恒汇的未来发展捏一把冷汗。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